Free xml sitemap generator
圖片授權 © Cochlear Limited
植入電子耳後,即使有了最適合的調頻圖,也不代表植入者就能達到正常的聽力及溝通能力。人工電子耳並非將受損的聽力恢復正常,而聽覺的產生是需要經過大腦學習的,特別是語言的學習。因此便要透過術後的聽能復健,讓人工電子耳能和大腦連結,使學習的成效達到最大化。

電子耳傳送的聲音訊息,和原先使用助聽器時聽到的聲音不同,需要透過聲音訊號轉換的訓練,才能理解新的聲音訊號,這樣的訓練便會稱為聽能復健。所以植入電子耳後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學習聽和記憶聲音。

習語後的電子耳植入者,適應了調頻後的聲音,聽能復健著重在認識新的聲音並與大腦已存在的舊訊號做連結。轉換訓練的目標是先前儲存在大腦中所能辨識的聲音訊號,能夠經由人工電子耳編碼後辨識出來,意即能聽到並聽懂聲音的意義。過程中需要經由不斷的學習和練習,才能改變原先中樞聽覺神聽系統的連結和大腦聽覺區的重組,進而能夠「聽懂」。

訓練前先確認植入者能藉由人工電子耳獲得穩定的察覺能力,並僅使用須受訓練的那一側電子耳,避免因依賴另一側原有的輔具,而未讓電子耳及大腦確實的處理這些聲音訊息,進而影響到訓練的成效。訓練時也要特別注意初階的聽能原則:在和初植入電子耳的使用者進行溝通時,盡量在近距離且安靜的環境下,並將說話速度放慢,句子以簡短、簡單的日常生活內容為主,若說第一次時植入者無法理解,第二次可強調句中的關鍵字,讓植入者能更容易抓到對話的重點。也可以透過植入者喜歡、有興趣的活動來增加練習的時間,並給予耐心及鼓勵,對於不理解的話語,可以換句話說,使用較容易理解的話語,幫助植入者聽懂談話內容;也要記得適時的調整練習題材的難易度,如果重覆三次都無法理解時可以讓讓植入者藉由讀唇、書面或視覺提示來了解聽到的內容,再單獨用聽的方式練習一次。

影響植入成效最大的因素,取決於是否持續在強調聽覺和口語的環境,若是依賴讀唇及視覺線索來和別人進行溝通,便會失去植入電子耳的意義,這也是持續接受聽能復健如此重要的原因。而父母的支持度、參與度及植入者對於電子耳使用的接受,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正向的親子互動、溝通,能影響植入者對於電子耳的接受度,接受度越高者,成效也會較佳。因每位植入者的聽損背景不同,植入後的成效便會有個別差異,當開頻後效果不如預期時,可以和家人們、聽力師、聽能復健教師一起討論設定適當的期望值與目標,切莫太過於急切,以平常心看待,順序漸進的進行練習。

為了讓科林電子耳的用戶們享有更完善、更全面的服務,科林提供了個別化的聽能復健課程,依據每位植入者的需求,制定適合的課程內容與目標,並教導植入者的家人們如何將這些技巧運用於生活中,協助植入者能更快的適應電子耳,能夠聽得更好並和他人順利的溝通與互動。
圖片授權 © Cochlear Limited